部审沪科课标版高中化学拓展型课程《1.1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1.1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首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切入。通过认识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三位科学家提出的三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艰难曲折。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原子核的组成、性质以及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探讨。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最新认识成果,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沪科版《拓展型课程》中,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初中化学课本已经简单介绍过原子结构和元素等概念。本节课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主要是在原子核内部,以及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所以本节内容不仅承接了学生初中阶段所学,还为学生后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具有深入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储备。但本节课的概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就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建立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原子的构成,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等量关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4、通过分析讨论氕、氘、氚原子结构的异同,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等概念。
5、通过了解同位素的广泛应用,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