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18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一、一课一法,培养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需要训练的内容太多。我们要敢于取舍,让学生一节课得一法即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 “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这期间,课件的背景、文字都形成鲜明对比;继而把描写敌人的语句删掉,深入体会对比手法的魅力。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对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并贯穿于一节课始末。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课时,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用对比的方法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得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形成对比的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