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碎琴》教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伯牙碎琴》教案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长时间语文学习的积累,尤其是五年级下学期已初步接触古文的学习,对古文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浅显的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熟练朗读。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通过朗读、朗诵的形式表现情感。【重点难点】
1.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查工具书等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教学难点在于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论关于“友情”的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2、介绍《伯牙碎琴》故事的古今流变,拓展学生视野,引出课题。
二、指导朗读
1、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指名说说)(预设:注释、翻译、朗读等……)
2、师:我们之间得有人读这篇课文,你们读还是我读?
预设A:师读,范读课文,学生说说老师和自己的朗读有哪些不同。
预设B:生读,师评价,再范读,请同学们说说老师和自己的朗读有哪些不同。3、指导朗读,重点强调“哉”“兮”音延长,情感随文意变化。
三、朗读感悟,理解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再根据上下文理解不带注释的词语,并解释句子的意思。2、交流结果:
第一组:四个“善”字、“江河”专指长江、黄河。第二组:(念得)第三组:(谓乃)
课件出示工具书中“谓”的解释:(1)评论(2)认为,以为(3)叫,称作(指名学生解释字词意义,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师总结:借助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都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我们以
后学习古文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3、整体读课文:
理解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有味道了。(齐读)
三、穿越时空,感悟真情
1、都说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知”伯牙的什么呢?知琴、知心、知志,是为知音。(板书)2、师生合作,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学生读词)
(1)琴技高超的伯牙除了想到这两种景物,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仿照这两个词,再说两个。(2)师生重现当时情景:老师来当伯牙,学生是子期。引导学生练习“善哉!____兮若____。”的句式。如: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徐徐_兮若_清风_。(指名生回答)(3)学生互相练习,然后展示。
3、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点拨:无论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伯牙的琴声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知道,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读)。这才叫——知音。4、朗读练习:感受知音相得。
5、可惜好景不长,子期——死了……纵使伯牙再奏高山流水,也没有知音欣赏了。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无知音。
6、体会伯牙绝弦时的心情,请学生写一写,子期死,伯牙长叹曰:“____________”。7、学生展示所写之句。8、齐读。
四、拓展总结
1、学到此处,学生深刻感受到伯牙绝弦的痛,教师抛出“你认为伯牙遇见子期,是幸还是不幸”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理性思考。2、学生各抒己见。
3、师小结:幸与不幸都是对知音内涵的更深度的理解。你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友情,因为知音的境界只能来自朋友间真心的交流,祝愿同学们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