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2
课题 |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 | 年级 | 七年级 | 授课时间 | ||||||
教材分析 |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总结,明确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进而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把生物圈中常见的生态系统与所学概念联系起来。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关注对生产者的判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加以判断。食物链的描述是本节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出要点,引导学生具体运用而获得知识。在食物链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本节知识点较多,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 | |||||||||
学情分析 |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停留在表面,也不够准确,因此,本节主要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展开学习,把生物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自主学习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
过程和方法 | 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
重点 |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
难点 |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
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引 入 10 分 |
复习食物链的写法 | 与学生共同回忆上节课学习要点 请学生写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 再写一条“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 |
回忆,体会 |
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切入主题 | ||||||
新课教学 5 分 8分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
提出问题: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设疑:草原和森林两种生态系统谁的调节能力更强? 提供A和B两个食物网,其中都含有介壳虫,假若它同时在这两个位置上消失(死亡),那么对于——————(填“食物网A或食物网B”)的后果更严重? |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讨论,分析 师给与肯定 分析讨论得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好的自动调节能力。 |
教师只给出相关的要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
4分 6分 2分 |
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其体内的有毒物质会越多,生物数量会越少 |
资料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毒物质不断积累 思考: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怎样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 |
利用已有知识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究,层层递进,引发探究欲望 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
||||||
小结 5分 |
鼓励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 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点 | 培养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习惯 | |||||||
板书 | 生态系统 概念——组成——结构——特性 ①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是限度 ②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 |
|||||||||
教学反思 | 学生基础不错,仅有个别题会有普遍的疑问,大部分题目只是个别学生出错,个别辅导即可,针 标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
« 上一篇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