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主要介绍了小肠的结构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与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相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主要强调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然后由学生阅读完成。因此,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消化系统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有待教学中给予纠正。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导学,讲授、讲练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思考。
[学习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2人1组
鸡的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纸、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展示课件:胖子与瘦子) 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吸收的?
|
|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
|
新课教学 |
板书《营养物质的吸收》 |
|||
自主学习 |
教师(展示课件:阅读P14(1-2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哪些营养物质可以被 标签: 食物的消化
七年级生物下册《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教案
« 上一篇
《人类的食物》教学反思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