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公元429年,灭柔然;公元431年,灭夏;公元436年,灭北燕;公元439年,灭北凉,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提问:战争频仍,谁最深受其害?他们该往何处去?
设计意图:通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经过展示,让学生感受前期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然感受到百姓最受战争之苦,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步骤7:材料展示: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问题:如何评价宗主督护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对于宗主督护制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于这个制度进行评价,相对于北魏政权而言,在北魏初期,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不够,只有依靠宗主督护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随着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战争也较以前减少,国家靠战争所获得的财富日益减少,对于农业赋税的要求与宗主督护必然产生矛盾。宗主督护制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利用材料和
问题的引导深入加强对该点的深入理解很有必要。
过渡:除了地方的宗主督护制让拓跋焘头疼之外,北魏的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步骤8:材料展示: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
——《魏书·高祖纪二》教师提问:该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吏治腐败是北魏政权内部存在的又一大隐患,通过材料,学生不难看出当时吏治腐败,并由此得出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北魏政权的吏治腐败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北魏实行“无俸禄制”,官员的收入主要靠战争劫掠和皇帝赏赐,一些没有战功或者没有赏赐的官员只好“自谋生路”,于是吏治腐败自然在所难免。步骤9:材料展示: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死,减关中贼。卿若杀丁零、胡,无不利。——《宋书·索虏传》教师提问:从这段材料你能看到得到什么信息?你还能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不难看到民族矛盾,但这段材料仅仅是反映了民族矛盾吗?这通话是当时的北魏皇帝拓跋焘所言,在拓跋焘的眼中,鲜卑人才是“国人”,享有更多的权利,其他民族只是被统治、被杀戮的对象。而这种带有部落遗俗使北魏政权在先先进汉族文化前进的改革之路上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波折。步骤10:视频展示:《中国通史》中“国史之狱”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