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200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细细的品读,既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熏陶,趣味盎然,所以要充分安排学生读课文。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及视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寻疑、释疑,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教学策略】讲解、启发、引导、点拨【学习策略】自学、讨论、展示、练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由世界最大沙漠及我们国家的沙漠分布导入,说说你心中的沙漠是怎样的呢?(播放沙漠风光图片并概括: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简单让我们领略了沙漠雄浑壮丽的无限风光。广阔的沙漠上,驼铃悠悠,黄沙漫漫,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光怪陆离的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
2.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大屏幕展示)二.预习检测(大屏幕展示)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2.理解词语
三.初步感知:
自由速读课文解决问题(勾画圈点要点)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明确:“魔鬼的海”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好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是由光线在作怪,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人产生错觉,形成“魔鬼的海”;如果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空中,成为“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