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学设计,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
《踏雪寻梅》
——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踏雪寻梅》学科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北京市小学音乐唱歌教学“唱会歌、唱好歌”的课时目标为基础,在情境中加深对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在活动中提高歌唱能力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中对3—6年级的演唱要求: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习内容分析1.总体形象
《踏雪寻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刘雪庵先生作词、黄自先生作曲的一首齐唱歌曲。旋
律轻松跳跃,歌词借雪霁天晴后读书之人踏雪寻梅时悠然自得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向往梅花傲雪的精神以及赏梅乐学的雅致。
2.音乐特点(1)结构
歌曲《踏雪寻梅》共19小节,属于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A乐段共8小节,有两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3小节半,呈现出2+1.5小节的分裂性特点;第二乐句4小节半,呈现出2。5+2小节的分裂性特点。B乐段第一乐句4小节,呈现出1+1+1+1小节的分裂性特点;第二乐句7小节,是A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呈现出3+2+2小节的分裂性特点。谱例如下:
(2)旋律
歌曲的旋律为D大调,除最后乐句第二乐节外,其余每个乐句及其分句的起始音程均为上行跳进,加之全曲旋律以三、四、五、六、八度跳进音程为主,中间穿插同音重复和级进,使歌曲洋溢出清新喜悦的情绪。第三乐句的跳进与同音重复的多次出现,生动地再现了骑驴踏雪的悠然景象;第二、四乐句开始的连续上行跳进,描绘出踏雪寻梅的兴奋心情与梅香伴读的美好情境。
(3)节奏
歌曲为四二拍,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进行,增强了歌曲的欢快跳跃之感。除最后乐句第二乐节外,其余每个乐句及其分句的末尾都结束在休止符上,既增添了歌曲的跳跃感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第二、四乐句开始的弱起节奏,增强了踏雪寻梅的兴奋与对梅花傲雪的赞颂之情。五处一字多音及三次小附点节奏的运用使踏雪寻梅时悠然自得之情表现得更为突
出。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为我校四年级(5)班,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个别音的唱名提示随琴较准确地演唱节奏比较简单、篇幅较为短小的曲谱。
对于歌曲中的级进与小跳旋律能够较好地表现,部分大跳音程及较高音的音准需要教师加以提示并反复练习提高。
对于“”等常见的节奏能较准确地识读,休止符及弱起节奏的表现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练习。
课堂上多数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以轻声高位置的演唱习惯进行歌唱,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演唱较高音的气息支持及发声状态的保持等控制力方面需要教师耐心指导。能较好地演唱《美丽的黄昏》《大家来唱》等二声部合唱歌曲,并能在教师指导下以简单的轮唱、合唱等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情境创设、声势编创、演唱体验、自制歌曲MV、丰富歌曲演唱形式等(四)技术准备
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歌篇及曲谱
2.使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软件、Pr、QQ影音等制作教学课件及歌曲MV等(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1.前期教学状况
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致学会歌曲《踏雪寻梅》,比较喜欢演唱,但是在弱起节奏处的表现上不够准确,对于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上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