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 教学反思
(一)
优点: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
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二)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趣味性很强,全文配有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一、教学反思:1.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词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依据教学参考提示,选择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先引导学生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等,再让学生分类别,提手旁的字是表示与手和动作有关的字,结合图片让学生做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片选两个词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3.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