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个课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建设三个课堂”,是1986年在上海会议上我的一个发言,发言以后,当时华东师大的校长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家刘佛年校长起来作点评。教育第一个课堂是完成国家计划,体现教育主权的课堂,这种课堂不是校园的全部,是校园的三分之一,我们叫它“第一课堂”。第一课堂体现了教育主权,展示了国家意志,但是第一课堂对人的个性,对人的潜能兼顾的不够,要让人的潜能充分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没有第一课堂是不行的,光有第一课堂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教育还有一个责任,不能只让学生服从,要让学生选择寻找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学校建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我指的是校本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育人的第三课堂就是对人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堂,施加积极的、终身的影响的课堂。我们的教师发展,到目前为止为什么包括国培计划都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呢?我们培训技术教育,抓了已经10年了,为什么中国的课堂还是老样子呢?我说,是基于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发展。一个老师学了以后回去发展是需要场效应,发展是需要环境的,在集中起来创造的场效应,再回到个人的单位,个人的办公室里,它失去了这种效应,是很难发展的。能不能移步为基于改革任务完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呢?让老师对这个任务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会做到会做,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认识上、能力上、情感上出现的发展,这样教师的继续教育才能和纲要里实施,才能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相配套呢?所以,我们要建设三个课堂。这三个课堂,它不是第一、第二、第三的关系,它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第一课堂。
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201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也是给中国教育的“三个面向”的题词发表30周年。中国教育界怎么纪念小平同志教育“三个面向”发表30周年?小平同志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们名沾其辉,但是小平同志的教育的“三个面向”能不能像小平同志对经济发展做出的指导意见一样,实现名沾其辉呢?这里,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三个面向”在哪里?“三个面向”在会场里,“三个面向”在红头文件里,“三个面向”挂在墙壁上,“三个面向”该不该走进课堂?能不能走进课堂?从30年的发展,我想我们应该看到老人家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方向性的引领意见是多么的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今年,上海高校实现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教学方法,14门公共课程,学生可以不学本校教授讲学的线下学习,可以选择在线学习。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中国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但是复旦中文系的学生选学论语,有451位学生不学复旦教授教学的论语,而愿意在线学习于丹论语。复旦招来的学生,复旦的教授没资格教,看着学生在网上学习于丹论语,如果您是中文系的教授,此时此刻您是什么心态呢?陕西省师范大学已经研制成功基础教育的云教育平台,如果云教育出现,中国教育师生关系要出现跨时空的重新组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1983年已经有领袖给我们引领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条方向。当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世界上第一个搭建云教育平台的是美国。现在美国的高中课堂,课是这么上的:它要求所有的老师提前24小时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不超过20分钟的课件,上传到云教育平台。它要求所有学生用自己手里的接收装置预习、研读老师的课件。上课第一件事是学生提出阅读老师的课件发现的问题,在美国的反向课堂它提出了问题是教育的起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哈佛把这个变化总结出来了,它的表述是当任何一种装置都能够获得知识的时候,事实的知识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个月以前,美国人在教育网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生在21世纪,我们的孩子就业在21世纪,我们的孩子退休也在21世纪,21世纪的幸福人生和工业经济时代、农耕经济时代不一样在哪里?3000万个家庭被卷入这场讨论。6个月前,这场讨论的结果浮出水面,美国人认为21世纪的幸福人生和基础能力是否具备相关,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正确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变革能力。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又把它作了一个总结,这就是21世纪的幸福人生和智商的关联度下降到20%,而和情商的关联度上升到80%。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课堂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超前培养能力,既要增进智商,又要发展情商。当能力比知识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时代到来,中国的课堂要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谈到课堂,永远离不开课堂组成的三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教材,因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书怎么用?第二个要素是教师,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怎么教?第三个课堂组成的要素是学生,因此我们要返璞归真,认真地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该怎么学呢?这三大要素合并起来是书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