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策略的高中语文教学
汉语语文教育体系的重建,也是本命题的最终指向。
[附录一]
中文参考书目:
1、《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二版)》,钱冠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2、《中华文化和汉语语用》,刘伯奎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3、《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二版。
[附录二]
中文参考篇目:
1、倪文锦(2002)《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见《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02.1/2。
2、彭小明(2002)《谈21世纪我国语文教育的走势》,见《学语文》(芜湖)2002.1。
3、刘占全(2002)《汉语文教育的战略转移》,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02.2。
4、鲁枢元(2002)《语言与传统》,见《中学语文》(武汉)2002.6。
5、余应源(2001)《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01.10。
6、孔祥坤(2001)《语文教学的大文化观》,见《语文教学通讯》(临汾)2001.22。
7、刘建明、焦瑞芳(2002)《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见《语文教学之友》(廊坊)2002.6。
8、杨邦俊(2002)《传统文化与语文的人文内涵》,见《教学月刊》(杭州)2002.7/8。
9、雷实(2003)《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见《语文建设》(北京)2003.6.7。
10、徐惊尘(2002)《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见《语文教学之友》(廊坊)2002.11。
11、余明瑛(2002)《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见《语文月刊》(广州)2002.12。
12、徐宏杰(2003)《语文教学应该有深层次的追求》,见《学语文》(芜湖)2002.2。
13、于漪(2004)《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04.4。
14、徐云知(2004)《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感教学透析语文教学的目的》,见《语文学习》(上海)2004.3。
15、谭文绮(2005)《试析“语文素养”结构》,见《新课程研究》(武汉)2005.6。
16、陆俭明(2006)《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见《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武汉)2006.2。
17、任金璧(2003)《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乌鲁木齐)2003.3。
18、钱梦龙(2004)《为语文教学招“魂”》,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04.2。
19、芦苇《试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见《新语文(原〈语文教学论坛〉)》(辽阳)1994年增刊。
20、芦苇(1995)《语文学习的本质:构建直觉层面上的信息转化模式》,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