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大象版3年级下
1.学生猜想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交流猜想。2.刚才只是猜测,要想知道答案,必须怎样?
3.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浮力呢?先让学生猜,想出办法,再设计实验来验证。
4.介绍实验器材:这个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测力计、钩码、水槽。5.认识测力计。
6.实验指导:①在空气中测出钩码的重量,记下读数。②用手托一下钩码,观察测力计的变化。③将钩码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读数。④最后比较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要正确使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与在水中的重力,每次测试必须待测力计平稳后记下读数,做出比较,得出结论。)
7.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8.引导学生分析读数为什么变小?9.换用橡皮泥做一次,是否有同样的现象。
10.师生小结: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师板书)
师:既然都收到了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物体下沉。(学生猜想)
总结:若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则物体上浮。若物体所受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则物体下沉。(三)活动三:浮与沉的相互转化
1.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能改变浮力的大小,让沉入水中的物体浮
在水面上,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吗?
2.学生畅谈想法。
3.实验验证,用鸡蛋、乒乓球做实验。四、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我们能让沉入水底的鸡蛋浮上水面,你有办法让一大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
2.小组交流。3.汇报总结。
4.你发现还有那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五、畅谈收获
1.探究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你们还想探究哪些知识?教学反思
《沉与浮》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现、思考、感悟、交流,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验证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思维走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之前先“思考”,“操作”之后再“思考”,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我们的科学教学变得实实在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