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学制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
凭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拜谒_________________
提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游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第一次去圆明园,看到那“华美”、“精致”、“贵族”的圆明园,感受到来自心底的震撼,是因为中华民族那高超的建筑艺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B.作者目睹十年后人们在圆明园里的举止言行,内心无比沉痛,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喝问,表达出心中深深的隐忧。
C.经过十年前后情景的对比,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所代表的一段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已被人淡忘,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已不能提醒人们对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的记忆。
D.文章注重环境描写,借环境烘托心情。两次去圆明园都是雨天,前一次是有意选择阴天细雨时前往,阴冷的天气使“我”的心情非常凝重;后一次则遭遇天气突变,豆大的劈头劈脸的雨点加重了“我”沉重的心情,升华了文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