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南京市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
南京市宇花小学沈珠振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学习简单统计图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教学重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数据进行简要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月21日,五(1)班对学生早晨到校情况作了统计,7∶20、7∶30、7∶40、7∶50、8∶00到校总人数分别是11人、14人、33人、38人、40人。
师:7:40,五(1)班到了多少人?生观察。
师:为什么找了那么长的时间?生:
师:哦,上面的数据虽然是有规律排列的,但这种文字记录方式不容易看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让你来统计,打算采用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某一月份支出多少钱了?
师:(顿一下)不急着举手,想想好,看谁能做个优秀的统计员?
生: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师:出示课件2:统计表。
师:整理成一张统计表,能很快看出各个时间段到校的总人数?7∶50?师:整理成统计表,很有条理。真是好办法。(根据学生回答)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画成条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3:条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更清楚地看出什么样的信息?生:(每个统计时间,学生到校情况)二、学习新课,初步体会
1、逐步简化,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某一时刻学生到校情况。如果整体上看,从7:20-8:00学生到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先不忙着说出来,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下吗?生比划。
师:再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一名学生在大屏幕前指一指,方便我们理解你的意思,边指边说。生:(指)我们看到,从7:20开始,学生到校人数逐渐增多。大家观察到,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生:直条的顶端。
师:看样子直条的顶端部分很关键。
师:(分别指着直条的顶端)到了多少人?那我们把直条简化一下(把7:20学生到校人数的直条向上收缩,成一点),你知道7:20到校多少人?
生:还是11人。
师:变成一个点后,表示的仍然是11人。你是怎么看出的?师:它表示数据的位置没有变化,仍然是11。
师:既然这样,可以把其他几个直条都简化,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个数量。(把各个数据的直条分别变成“·”)师:你能图中获得哪个数据信息?
师:太神奇了,条形统计图被我们简化了,仍然可以准确表示刚才的统计意义。师:你还会比划早上这段时间学生到校情况吗?请学生到大屏前用教鞭比划。
显示学生比划的轨迹,将相邻的点连起来。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一连线”,这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学生到校人数逐渐--增多,你是怎样看出人数在逐渐增加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计算、间隔、陡缓)
2.进一步强化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我们将原来条形统计图简化(出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同一屏。)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能说它是条形统计图吗?那该得有个名字呀,叫什么好呢?
生:
师:我们把它叫折线统计图。(板书)
比一比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同点他们都是统计图,都有名称、统计日期、横轴纵轴,区别: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用点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
师:是的,折线统计图用点的位置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容易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条形统计图也有这些特点哦,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吗?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吗?那为什么还要学一个折线统计图呢?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这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看来,还真有研究的价值。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统计图?生:……
师:今天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活中,还有好多统计图,请你举些例子在小组内分享。三、认真观察,深入分析
1、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还可以自己制作折线统计图,方便分析做决策。
看书第21页,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明一~五年级身高情况统计如下表,请根据相关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1)如何完成这张统计图?小组讨论好,再完成。(2)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级,小明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3)估计一下,到六年级时,小明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2、实际应用。结合手机月消费,选择合适的套餐。四、分析折线统计图,深化认识
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pm10监测数据,分析并比较是哪个地方测的数据。并提出如何防范PM10对健康的危害。五、实践与运用
记录玄武湖观测点PM2.5一周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